若用一个词概括自己,我想当是 “非牛顿多面体”。多面体意味着在学术科研、实习实践、学生工作等方面全面发展,“非牛顿”则是我对自己的人格要求,在常态时保持平静和谦逊,但是当遇到时代洪流冲击和挑战时,要立得住,站得起来,坚守自己正直善良的原则和初心。
学术科研方面,我在2021-2022学年加权平均分94.69,位列专业第1,班级第1;综合测评成绩140.13,位列专业第1,班级第1。
课堂之外,与科研的初步接触大大拓宽了我的学科视野。久居象牙塔,我迫切希望从民众的视角探究数据分析产生的实际效益。因此,我完成了研究项目《BOT项目绩效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》,该研究聚焦国际前沿融资领域的BOT项目,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量化研究其绩效影响因素。除此之外,我跟随吕云震老师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欧洲天才教育课题研究,主攻荷兰与芬兰的天才教育模式,已有两篇论文见刊《世界教育信息》。
这些科研经历带给我更多的是“反思”,促使我背负所学和疑问走入城巷乡野,在实习实践方面做出诸多尝试。
我的实习经历颇为丰富。从中信建投的投行部起步,初步接触债券承做业务;而后前往中金公司投行部从事ABS发行工作,在中金我们利用蔚能电池的BaaS模式发行ABS产品,成为全国首单以动力电池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项目。这段经历让我看到了在城市投资建设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方面,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。而后围绕大数据营销的专业特质,我选择了加入中国的头部公募基金——嘉实基金,主要服务于战略客户。回顾三年间在职业发展上的探索,我走出了一条金融和市场营销相融合的职业发展道路,在二级市场的金融营销的细分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。
文体方面,我热爱跑步,月均跑量110KM,完成多次半程马拉松和两次北京马拉松。大学三年,从金融街到奥森公园,从石刻艺术博物馆到香山,在北京市区所有景点几乎都留下了我奔跑的足迹。
在学生工作中,我于今年担任学生会执行主席,我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,延续商学院团委学生会风清气正的品质,塑造有原则、有创意的团委学生会。
青春厚爱奔跑者,时光不负追梦人。这就是我理解的“非牛顿多面体”,这就是我。最近我读了蔡崇达的一首诗,里面写道:“愿所有梦见过远方的人,心有惊雷,生似静湖。”商学院的培养令我愈发明确,我希望能成为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的建设者,我将持续提升自己的全球观念和实践技能,力争将来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过程中积极作为,不负师长厚望,亦不枉一路奔波。